超滤膜滤芯作为水处理系统中的核心组件,依靠其微孔结构截留水中的悬浮物、胶体、细菌、大分子有机物等杂质。但长期使用后,污染物会逐渐附着在膜表面或堵塞膜孔,导致膜通量下降、运行压力升高,影响过滤效率和使用寿命。因此,科学合理的清洗是维持超滤膜滤芯性能的关键。
一、物理清洗
1.反冲洗是最常用的物理清洗方式。操作时,将洁净水或过滤后的产水以与正常过滤相反的方向通入膜组件,利用水流的反向冲击力剥离膜表面的附着污染物。反冲洗的压力通常控制在 0.1-0.2MPa,流速略高于正常过滤流速,每次冲洗时间为 30-60 秒,可根据污染程度每天或每几天进行一次。对于中空纤维超滤膜,反冲洗还能使膜丝充分舒张,减少内部堵塞。
2.正冲洗则是在正常过滤结束后,保持进水方向不变,提高水流速度对膜表面进行冲洗,将未完全截留的污染物随水流排出。正冲洗通常作为反冲洗的补充步骤,或在系统停机前进行,防止污染物在膜表面沉积。
二、化学清洗
1.针对有机物污染,常用碱性清洗剂,如 0.5%-1% 的氢氧化钠溶液或含表面活性剂的碱性溶液。碱性条件能使蛋白质、油脂等有机物发生水解或乳化,从而脱离膜表面。清洗时将清洗剂以低流速循环流过膜组件,浸泡 30-60 分钟后再冲洗干净,温度控制在 20-40℃可增强清洗效果。
2.针对无机物污染(如钙、镁盐沉淀、铁锰氧化物),可使用酸性清洗剂,如 1%-2% 的盐酸、柠檬酸或草酸溶液。酸能溶解无机沉淀物,恢复膜孔通畅。清洗过程中需注意控制 pH 值,避免酸性过强腐蚀膜材料(尤其是醋酸纤维素膜)。
3. 针对微生物污染,需使用杀菌剂进行清洗,如次氯酸钠(浓度 500-1000mg/L)、过氧化氢或过氧乙酸等。杀菌剂能杀灭膜表面的细菌、真菌等微生物,破坏生物膜结构。清洗后需用清水充分冲洗,防止杀菌剂残留对后续水质造成影响。
化学清洗的频率需根据运行情况而定,一般每 1-3 个月进行一次,或当膜通量下降 30% 以上时启动。清洗时需严格控制清洗剂浓度、温度和循环时间,避免过度清洗导致膜性能不可逆损伤。
三、日常运行中,可通过预处理(如加装格栅、沉淀池、保安过滤器)减少进入超滤系统的污染物,降低清洗频率。同时,保持稳定的运行参数(如流速、压力、温度),避免忽高忽低导致膜污染加剧。
总之,超滤膜滤芯的清洗需结合污染程度和污染物类型,灵活运用物理清洗与化学清洗方法,并配合日常维护,才能有效延长膜的使用寿命,保证水处理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。
本文由蓝膜超滤膜网(http://www.ufmo-ch.com/)原创首发,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或注明文章出处!